吴文丽老师山东省站收徒
易元麒.医药文化
奇经八脉
一、任脉:阴脉之海,起于中级之下,少腹之内,上行而外出,循曲骨,上毛际,至中极,同足厥阴、太阴、少阴并行腹里,循关元,历石门,会足少阳,冲脉于阴交,循神阙,水分会足太阴于下院,历建里,会手太阳、少阳、足阳明于中脘、上上脘、巨阙、鸠尾、中庭、膻中、玉堂、紫宫、华盖、璇玑、上喉咙、会阴维于天突、廉泉、上颐、循承浆与手足阳明,督脉会,环唇上至下龈交,复而分行,循面系两目之下中央、至承泣而终。1.交会穴:承泣穴,任脉与足阳明经交会。
2.银交穴:督脉与任脉交会。手太阴肺经的列缺穴通任脉。
3.任脉穴:会阴、曲骨、中极、关元、石门、气海、阴交、神阙、水分、下脘、建里、中脘、上脘、巨阙、鸠尾、中庭、膻中、玉堂、紫宫、华盖、璇玑、天突、廉泉、承 浆。
4.石门:男子贮藏精气之所,女子维系胞宫之地,铁牛耕地种金线,刻石童儿把贯穿,打开石门穿一线,修爻补漏夺先天。膻中喻绣娘,冲脉喻冲父编帜内外整体合一的网状结构。
《青龙、白虎、朱雀、玄武、黄婆》前朱雀(心) 后玄武(肾) 左青龙(肝) 右白虎(肺)黄婆坐中央(脾)。
5.三脉道:白道、黄道、黑道。
二、督脉:人以天地之气生,因时之法成人体24块椎骨,颈椎7块,胸椎12块,腰椎5块,对应二十四节气,冬至从第5腰椎开始。
1.督脉者:起于少腹, 下骨中央,女子入系延孔,溺孔之端也,其络循阴器,合篡间,绕篡后,别绕臀至少阴,与巨阳中络者合,少阴上股内后廉,贯脊属肾,与太阳起于目内眦,上额交巅上,入络脑,还出别下项,循肩膊内,夹脊抵腰中,入循脊络肾,其男子循茎下至篡,与女子等。
督脉:其脉起于肾下胞中,至于少腹,乃下行于腰横骨围之中央,系溺孔之端,男子循茎下至篡,女子络阴器,合算间,其绕篡后屏医,则绕臀至少阴于太阳中络者合少阴上股内廉,由会阳贯脊,会于长强,在骶骨端与少阴会,并脊里、上行,历腰俞、阳关、命门、悬枢、脊中、中枢、筋缩、至阳、灵台、神道、身柱、陶道、大椎与手足三阳相会合,上哑门,会阳维,入系舌本上至风府、会足太阳阳维,同入脑中,循脑户、强向、后顶、上巅、历百会、前顶、囱会、上星、至神庭,为足太阳督脉之会、循额中至鼻柱,经素髎、水沟会手足阳明至兑端,入银交与任脉,足阳明交会终。
2.督脉穴:长强、腰俞、腰阳关、命门、悬枢、脊中、中枢、筋缩、至阳、灵台、神道、身柱、陶道、大椎、哑门、风府、脑户、强间、后顶、百会、前顶、囱会、上星、神庭、素髎、水沟、兑端、龈交。
3.交会:会阴穴与任脉相交会;风门穴与足太阳经交会;后溪穴与督脉相通。
4.阳维:阳维起于诸阳之会,其脉发于足太阳金门穴,上外踝七寸,会足少阳于阳交,为阳维之郄,循膝外廉上髀厌抵少腹侧,会足少阳于居髎,循胁肋斜上肘,上会手阳明,手足太阳于臂臑,过肩前,于手少阳会于臑会、天髎、却会手足少阳,足阳明于肩井,入肩后,会手太阳,阳气于臑俞,上循耳后,会手足少阳于风池,上脑空、承灵、正营、目窗、临位、下额与手足少阳,阳明会于阳白,循头入耳,上至本神而止,凡二十二穴。
5.交会穴:金门(足太阳)、阳交(郄、足少阳)、臑俞(手太阳)、天髎(手少阳)、肩井(足少阳) 本神、阳白、头临泣、目窗、正营、承灵、脑空、风池(足少阳)、风府、哑门(督脉)上肢部的分支脉中有数个与手少阳经交会穴,至外关穴。
6.阴维:刺飞扬之脉,在内踝上五寸,少阴之前与阴维之会阴维起于诸阴交,其脉发于足少阴筑宾穴为阴维郄,在内踝上五寸颛肉分中,上循股内廉,上行入少腹,会足太阴、厥阴、少阴、阳明于府舍,上会足太阴于大横、腹衷、循胁肋会足厥阴于期门,上陶膈挟咽,与任脉会于天突,廉泉,上至顶前而终。阴维者,维络于身,溢蓄不能环流灌溉诸经者也。
7.交会穴:筑宾、少阴、冲门、府舍、大横、腹衷、大阴、期门、厥阴、天突、廉泉(任脉)手分支脉中与天泉、郄门、内关等交会。
8.阴跷:阴跷脉者,亦起于跟中,循内踝上行,至咽喉,交贯冲脉。足少阴之别脉,其脉起于跟中足少阴,然谷之后,同足少阴循内踝下照海穴,上内踝之上二寸,以交信为郄,直上循阴股入阴,上循胸入缺盆,上出人迎之前,至喉咙交贯冲脉,入鼻旁内廉,上行属目内眦,与手足太阳足阳明,阳跷五脉会于晴明而上行。
9.交会穴:照海(足少阳) 交信(郄:足少阴) 晴明(足太阳)
紫阳真人:八脉者,先天大道之极,一炁之祖,采之惟在阴跷为先,此脉才动,诸脉皆通,督任冲三脉,总为经脉造化之源,而阴跷一脉散在丹经,其名颇多, 曰:天根(牝门) ,曰:死户,曰:复命关,曰:归根窍,曰:丰都鬼户,曰:死生根,有神主之,名曰桃康,上通泥丸,下通涌泉,倘能知此,使精气聚散,水中火发,雪里花开,所谓天根月窟闲来往,三十六宫都是春,得之者身体轻健,容衰反壮,昏昏默默,如醉如痴,此其验也,要知西南之乡,乃坤地维捛之前,膀胱之后,小肠之下,灵龟之上,此乃大地逐日生气之根,产铅之地也。
10.阳跷:足太阳之别脉,其脉起于跟中,出于外踝下足太阳申脉穴,当踝后绕跟,以仆参为本,上外踝上三寸,以跗阳为郄,直上循股外廉,循胁后髀,上会手太阳阳维于臑俞,上行肩 膊外廉,会手阳明于巨骨,会手足阳明。
少阳于肩髃,上人迎,挟口吻,会手足阳明仁脉于地仓,同足阳明上而行巨髎,复会任脉于承泣,至目外眦与手足太阳,足阳明,阴跷五脉会于晴明穴,从晴明上行入发际,下耳后,入风池而终。
11.交会:申脉、仆参、跗阳、居髎、臑俞、巨骨、肩髃、地仓、巨髎、承泣、晴明、风池阴阳跷脉分主一身左右之阴阳
三、冲脉:
1.五脏之海也:五脏六腑皆禀焉,其上者,出于頏颖,渗诸阳,灌诸精,其下者,注少阴之大络,出于气街,循阴股内廉入腘中,伏行胫骨内,下至内踝之后属而别,其下者并于少阴之经渗三阴,伏行出跗属,下循跗入大指间。
2.起于:少腹之内胞中,其浮而外者,起于气冲,并足阳明,少阴之间,循腹上行至横骨,挟脐左右各五分,上行历大赫至胸中而散。
3.交会:会阴(任脉)气冲(足阳明)横骨、大赫、气穴、四满、中泣(足少阴)阴交(任脉)育俞、商曲、石关、阴都、通谷、幽门(足少阴)足太阴脾经中的公孙穴通于冲脉
四、带脉:起于季胁足厥阴之章门穴,同足少阳循带脉穴,困身一周,如束带然。
1.人体躯干与头部上共有六条带脉,其中头部三条:额水平线、鼻水平线、下额水平线。
2.身躯三条:膻中水平线、脐水平线、石门水平线
3.四只十二条:上肢三对:两肩周环、两肘周环、两腕周环;下肢三对:双髋周环、双膝周环、双踝周环全身侧向总带脉一条,其次还有一种指环脉和趾环脉,分布于手指关节和足趾关节上的脉状结构体。
4.八脉系统中:都具有主干、主支、侧支、分支、交通支(脉别、别络),例如:任脉、督脉、冲脉,三脉之间的主干直接连接相连构成闭合脉道回路;阳维联络各阳经交会于督脉的风府、哑门;阴维联络各阴经交汇于任脉的天突、廉泉;手足三阳经交汇于督脉的大椎;足三阴经交汇于任脉的关元、中极;冲脉与手足阴阳经联系称为十二经之海;带脉横绕全身各关键部位,联系着纵行的全身各条经脉。
五、道玄圆缺:道不言全,贵在心传,大成若缺,慧悟自得。
1.藏腑:所谓五藏者,藏精气而不泻也,故满而不能实。
2.腑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也。所以然者,水谷入口,则胃实而肠虚。食下,则肠实而胃虚。故曰:实而不满,满而不实,精气为满,水谷为实。
3.天一生水:人体的骶骨腔内储存先天真水亦名圣水圣骨,又称北海。
六、九虫病:
1.指虫、蛟虫、白虫、肉虫、脑虫、胃虫、弱虫、赤虫、蛲虫蛟虫及蛔虫。
2.白虫及脾虫,腹痛、腹胀、泄泻。
3.肉虫及肝虫,令人烦满。
4.弱虫及隔虫赤虫及肠虫,腹泻、便脓血。
5.蛲虫及直肠,肛门痒。
6.蜱虫病,血小板减少综合症。
七、先天之精与后天之精:肾中精气的主要生理效应是促进机体的生长发育和逐步具备生殖能力。
1.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于三七,肾气平均,故真牙生而长极;四七,筋骨坚,长极,身体盛壮;五七,阳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堕;六七,三阳脉衰于上,面皆焦,发始白;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
2.丈夫八岁:肾气实,发长齿更。二八,肾气盛,天癸至精气溢泻,阴阳和,故能有子;三八,肾气平均,筋骨劲强,故真牙生而长极;四八,筋骨隆盛,肌肉满壮;五八,肾气衰,发堕齿槁;六八,阳气衰竭于上面焦,发鬃颁白;七八,肝气衰,筋不能动,天癸竭,精少,肾藏衰,形体皆极;八八,则齿发去。
3.久病及肾:阴损及阳,阳损及阴。
4.肾阴虚:出现内热、眩晕、耳鸣、腰膝酸软、遗精、舌质红而少津等。
5.肾阳虚:出现疲惫乏力、形寒肢冷、腰膝冷痛、萎弱、小便清长、或不利、或遗尿失禁、舌质淡、性机能减退、水肿等。
6.肝.失去肾阴的滋养:肝阳上亢,甚则肝风内动;
7.心.失肾阴上承:心火上炎,或导致心肾阴虚;
8.肺.失肾阴的滋养:咽燥、干咳、潮热、升火等肺肾阴虚;
9.脾.失去肾阳的温煦:五更泄泻,下利清谷,脾肾阳虚;
10.心.失去肾阳的温煦:心悸、脉迟、汗出、肢冷、气短、心肾阳虚。反之,其它各臓的阴阳失调,日久也必累及于肾,损耗肾中精气,导致肾的阴阳失调。
11.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肺主出气,肾主纳气,阴阳相交,呼吸乃和。呼出心与肺,吸入肾与肝;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惊则心无所倚,神无所归,虑无所定,故气乱矣;唾为肾液,而肾为胃关,故肾家之唾为病,必见于胃。
12.左肾.属阴水,右肾属阳水,天门穴属地窍,终池、骶骨和会阴进入昔肌户牖。
八、命门为十二经之主:
1.肾无此,则无以作强,而技巧不出矣;
2.膀胱无此,则三焦之气不化,水道不行矣;
3.脾胃无此,则不能蒸腐水谷,而五味不出矣;
4.肝胆无此,则将军无决断,而谋虑不出矣;
5.大小肠无此,则变化不行,而二便秘矣;
6.心无此,则神明昏,而万事不能应矣;
7.命门之意:肾间动气,人之生命,五脏六腑之本,十二经脉之根,呼吸之门,三焦之源,为元气之根本,性命之所关,非水非火,乃造化之枢纽,阴阳之根蒂。即先天之太极,五行由此而生,脏腑以继而成。
九、肝木之重:
1.肝喻为小邦寡民主疏泄。怒则气逆,甚则呕血,飧泄,故气上矣。
2.悲哀愁忧则心动,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摇则宗脉感,宗脉感则液道开,液道开故泣涕出焉。
3.肝主身之筋膜,食气之胃散精于肝,淫气子筋。
4.人卧血归于肝,肝藏血,心行之,人动则血运于诸经,人静则血归于肝脏;肝受血能视,足受血能步,掌受血能握,指受血能攝。
5.肝有独立精气神系统,质元、物元、体元。
6.肝三魂名:胎光、爽灵、幽精。
7.肝脏功能的体元有阴阳之分,阳性体元名为龙烟、字含明;物元之貌在慧观中显形时,形如青龙;后天转向先天的阳性体元,名为伏神;
8.阴性体元名为游魂;情志能量和物质构成怒气,转向心中阴神(识神);和制魂魄津液平,外应眼目明精,百病所锺存无英,用同七日自充盈。
十、土得木而达:
1.木之性主于疏泄,食气人胃,全赖肝木之气以疏泄之而水谷乃化,设肝之清阳不升,则不能疏泄水谷,渗泄中满之症,在所难免。
2.仁德的品和质具有调畅情志的作用:
3.肝的疏泄功能正常,则气机调畅,气血和调,心情就易于开朗;
4.肝的疏泄功能减退,则肝气郁结,心情易于抑郁,稍受刺激,即易于发怒,情志影响。
5.肝之阴血不足则两目干涩,视物不清或夜盲;
6.肝经风热则可见目赤痒痛;
7.肝火上炎则可见目赤生翳;
8.肝阳上元则头目眩晕;
9.肝风内动则可见目斜上视;
10.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而为之精,精之窠为眼,骨之精为瞳子,筋之精为黑眼,血之精为络,其窠气之精为白眼,肌肉之精为约束,裹擷筋骨血气之精而与脉并为系,上属于脑,后出于项中。
十一、 心:心藏神:
1.物元显形则如朱雀,其名丹元,字守灵;阴我心神名为识神,它既是五脏阴神的统帅,同时又窃取阳我心神丹元对前五根的司理权,独自统取六根;又名眼、耳、鼻、舌、身、意六识,成为后天意识的全权统御者。
2.无形有质的心内有七孔三毛,每一个孔内都有窍神,分别名为:若缺、慧盈、灵副、奇谭、不初、大成、灵后。
3.心主舌:生之本,神之变也,其华在面,其充在血脉。
4.心包络:又可称膻中。心包络,实乃裹心之包膜也,包于心外,故曰心包络也;心之下有心包络,即膻中也,象如仰盂,心即居其中,膻中者,心主之宫城也;
5.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精神之所舍也;其脏坚固,邪弗能容也,容之则心伤,心伤则神去,神去则死矣,故诸邪之在于心者,皆在于心之包络。
十二、脾:后天之本:
1.脾胃者,仓禀之官,五味出焉;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脾主为胃行其津液者也。
2.运化水湿:诸湿肿满,皆属于脾。
3.一有转身,必资谷气,谷入于胃,洒陈于六腑而气至,和调于五脏而血生,而人资之以为生者也,故曰后天之本在脾;五脏六腑之血,全赖脾气统攝。
4.脾的运化功能健旺,则气血充盈,而气的固攝作用也较健全,而血液也不会逸出脉外而致出血,反之,脾的运化功能减退,则气血生化元源,气血虚亏,气的固攝功能减退,而导致出血,但是由于脾主升清,脾气主升,所以在习惯上,多以便血,尿血崩漏等称作脾不流血。
5.思则心有所存,神有所归,正气留而不行,故气结矣,能导致不思饮食,脘腹胀闷,头目眩晕等症。
6.四肢皆禀气于胃而不得至经,必因于脾乃得禀也,今脾病不能为胃行其津液,四肢不得禀水谷气,气日以衰,脉道不利,筋骨肌肉皆无气以生,故不用焉。
十三、肺:华盖,白虎,名为皓。华,字,虚成。
1.肺内藏七魄:各名为尸狗、伏矢、雀阴、容贼、非毒、除秽、臭肺。
2.气通于肺脏,凡脏腑经络之气,皆肺气之所宣,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五气入鼻,藏于心肺,上使五色修明、音声能彰,五味入口,藏于肠胃,味有所藏,以养五气,气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
3.上焦开发,宣五谷味,熏肤、充身、泽毛,若雾露之溉,是谓气;
4.肺失于宣散,即可出现呼气不利,胸闷、咳喘以及鼻塞、喷嚏和无汗等病理现象。
5.肺朝百脉:食气入胃,浊气归心,淫精于脉,脉气流经,经气归于肺,肺朝百脉,输精于皮毛。
6.人之一身,皆气血之所循行,气非血不和,血非气不运。
7.鼻为肺之窍,喉为肺之门户;肺气通于鼻,肺和则鼻能知臭香矣。
8.外邪袭肺,多从鼻喉而入,肺的病变,也多见鼻,喉的症候。如:鼻塞、流涕、喷嚏、喉痒、音哑、失音等。
十四、六腑七冲门:唇为飞门,齿为户门,会厌为吸门,胃为贲门,太仓下口为幽门,大肠小肠会为阑门,下极为魄门(肛门)。七冲门中任何一门发生病变,都会影响到饮食的受纳、消化、吸收和排泄。
1.胆:居六腑之首,又隶属于奇恒之府,胆有金之精水之气,其色青,胆体元名为龙 ,矅字含明合于膀胱,亦主毛发,主诸气力挂虎兵,外应眼瞳鼻柱间,脑发相扶亦俱鲜。
胆者,中精之府,内藏清净之液,即胆汁、胆汁味苦、色黄绿、由肝之精气所化生,汇集于胆,泄于小肠,以助饮食消化,是脾胃运化功能得以正常进行的重要条件。肝之余气,泄于胆,聚而成精。因胆本身并无传化饮食的生理功能,且藏精汁,与胃、肠等腑有别,故又属奇恒之府。
2.胃:又称胃院:上脘包括贲门,胃中为中脘,下脘包括幽门。
胃主要功能是受纳与腐熟水谷,胃以降为和,脾神还归依大家,致于胃管通虚无。
人之所受气者谷也,谷之所注者胃也,胃者水谷气血之海也。
元气之充足,皆由脾胃之气无所伤,而后能滋养元气,若胃气之本弱,饮食自倍,则脾胃之气既伤,而元气亦不能充,而诸病之所由生也,浊气在上,则生瞋胀。
凡欲察病者,必须先察胃气;凡欲治病者,必须常顾胃气;胃气无损,诸可无虑。
胃气上逆则可出现嗳气、酸腐、恶心、呕吐、呃逆等症。
3.小肠:主要功能是受盛,化物和泌别清浊,由七魄主持,而物元和质元则受三焦系统所调节。
小肠居胃之下,受盛胃中水谷而分清浊,水液由此而渗入前,糟粕由此而归于后,脾气化而上升,小肠化而下降,故曰化物出焉。
小肠的泌别清浊功能,还与尿液的量有关,如小肠的泌别清浊功能正常,则二便正常;如小肠的泌别清浊异常,则大便变稀薄而小便短少,利小便即所以实大便;小肠功能失调,既可引起浊气在上的腹胀、腹痛、呕吐、便秘等症;又可引起清气在下的便溏、泄泻等症。
4.大肠:大肠者,传导之官,变化出焉。
大肠之所以能传导者,以其为肺之腑,腑气下达,故能传导。
大肠的传导作用,亦与肾的气化功能有关,故有肾主二便之说。
大肠的司理者体元,主要是七魄,其功能中所
需的物元和质元则源自于三焦的传输和调节。
5.膀胱:主要功能是贮尿和排尿。
管理膀胱的体元属于七魄,而膀胱生理活动
所需要的质元,则主要由三焦完成。
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膀胱的病变,主要表现为尿频、尿急、尿痛,或是小便不利,尿有余沥,甚至尿闭,或是遗尿,甚则小便失禁。
膀胱不利为癃,不约为遗尿,膀胱的这些病变,归根结底,也多与肾的气化功能有关。
6.三焦:肾。经于上焦,营于中焦,卫于下焦。
脏腑之外,躯体之内,包罗诸脏,一腔之大府也。
孤府:有名而无形,气之所络始也;三焦者:原气之别使也,主通行三气,经历五脏六腑,总领五脏六腑,营卫经络,内外左右上下之气也。
三焦通:则内外左右上下皆通也,其于周身罐体,和内调外,荣左养右,导上宣下,莫大于此者也。
上焦:出于胃上口,并咽以上,贯膈而布胸中;
中焦:是指整个胃,即是从胃的上口(贲门)至胃的下口(幽门)泌糟粕,蒸津液;
下焦:是指小肠、大肠、肾和膀胱等。
中医处.上海站
2023.11.6
标签: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 (已有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