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元麒”  医药文化 — 痰湿解读

“易元麒” 医药文化 — 痰湿解读

未知

山东省站开业仪式:


 

《易元麒》医药文化

一、中医论痰湿:

       1.体质虚弱:中气不足,由于脾虚不运,可以使水湿停留,凝聚为痰。
       2.脾胃薄弱:宿滞逗留,损伤脾胃;或恣食生食、瓜果,中阳被伤;或因热病饮水过多,脾运不及等等都可以使水湿停留,聚集为痰。还有恣食肥甘,胃中浊气郁蒸,酿湿生热也可以化为痰浊
       3.外感失治:或体弱屡患外感,肺气被伤,不能输津四布,通调水道下输膀胱,使水液停留,也可成痰,痰贮于肺,肺气不利,痰涌气道而发,必致咳嗽痰多
       4.中医认为:痰的产生主要与肺、脾两脏有关。肺主呼吸,调节宗气的出入和升降。如肺失肃降,就可出现咳喘、卧不平等症。在风邪或寒邪侵肺时,使肺内的津液凝聚成痰。脾主运化,即消化和运送营养物质至各脏器。如果湿邪侵犯人体,或思虑过度、劳倦及饮食不节,都能伤脾而使其失去运化功能,造成水湿内停凝结成痰。


 

二、辨证治痰:中医将痰分为寒痰、风痰、热痰、湿痰及燥痰等。

       1.寒痰寒邪犯肺,使肺内津液凝聚成痰。痰呈白色,病人怕冷,喜热饮,舌苔薄白或腻,小青龙汤加减:桂枝、制半夏、干姜、细辛、杏仁、白芥子等,有气喘加炙麻黄。

       2.风痰:由风邪侵肺即伤风引起,开始痰白稀,以后可转黄黏痰,病人怕风,舌苔初起白,后转薄黄,杏苏饮加减:杏仁、苏叶、荆芥、前胡、桔梗、白前、痰色转黄,加胆星、连翘、银花等。

       3.热痰:热邪侵肺或先受风或寒邪而发高热数天后,使津液烧灼而转化为黄黏痰,病人怕热喜凉饮,舌红苔黄腻,泻白散化 裁:桑白皮、地骨皮、甘草、生石膏、黄芩、杏仁、胆星等。

       4.湿痰:湿邪侵入人体(如居潮湿环境),使肺、脾功能失调或饮食不节而运化失调引起。痰为白色稀水样,量多易出,病人有身重、倦乏或便溏等症,舌苔薄白或白腻,二陈汤加味:制半夏、橘红、茯苓、炙甘草、杏仁、苡仁、苍白术各等。

       5.燥痰:由久旱气候干燥、燥邪侵肺,痰黏稠不易咳出或有咳血,病人觉口鼻咽燥等症,舌苔薄黄,清燥救肺汤出入:北沙参、天麦冬各、生石膏、炙杷叶、杏仁、生地、浙贝、玉竹等。
       湿气重将会出现肢体的困重、倦怠乏力、不思饮食、体内分泌物增多、旧疾难以愈合等表现。就像自然界的水湿一样黏滞不爽、不善于变动。


 

三、引起湿气的原因:

       1.为外界的湿气:人体的抵抗力差了,加上久处潮湿的环境,就会感受湿气,并且湿气往往和风邪结合在一起称之为风湿。比单纯的伤风感冒更加严重,治疗不及时,风湿将从皮毛侵犯到腠理,进而侵犯到肌肉,留驻到关节,甚至深入到脏腑。湿气除与风邪结合在一起形成风湿,还可以寒邪与热邪形成寒湿与湿热邪气,对人体的伤害就更加复杂。
       2.为人体的内湿:人每天要进食和喝水,必然要依靠脾胃的腐熟与运化功能,也就是说消化吸收后,才能被人体利用,如果人的脾胃功能虚弱,饮食就会在体内堆积不能利用,就变成内湿,水湿集聚还可以成为痰,在体内可以成为病理因素,导致很多疾病。总的来说,湿气的形成就是湿邪作用于人体出现的一种病理反应。


                                          中医处.上海站
                                                         2023.10.25

标签:

发表评论 (已有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