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元麒”  道医学基础浅谈

“易元麒” 道医学基础浅谈

未知

“丞真” 生态品牌谱华章



《易元麒》医药文化
道医学基础

一、人体炁的生成:

       1.得于道生之而德蓄之,道生一炁化阴阳,先天一点灵光承载而从中全息性地析出而生成。
       2.禀受父母的先天之精炁,这一精炁亦称之为凡精中的元炁,父母交合,后天中亦有先天,以全息方式遗传物元,质元各类物质,以此精炁主导而构成色身,此后天中之先天才是性命本源之物。
       3.是以饮食中的营养物质(水谷之精炁)中获得谷炁,是指食物其本身携带的天德地气,和消化过程中转换的精炁。
       4.是经过呼吸道所纳入,存在于自然界的清气,这一清气也含有微量先天五德能量之炁和地气。


 

二、上医止痛法:寒热虚实皆能为痛,止痛之法殊非一端,盖热毒之痛者,以寒凉之剂,折其热则痛自止也;寒邪之痛,以温热之药,熨其寒则痛自除矣;因风而有痛者,除其风;因温而痛者,导其温;燥而痛者,润之;塞而痛者,通之;虚而痛者,补之;实而痛者,泻之;因脓郁而闭者,开之;恶肉侵溃者,引之;阴阳不和者,调之;经络秘涩者,利之;临机应变方为上医,不可执方而无权也。



 

三、奇恒之府:脑、髓、骨、脉、胆、女子胞等六个脏器组织,地气之所生也,皆藏于阴而象于地,故藏而不泻,名曰奇恒之府。

          脑为元神之府,人之记性皆在脑中。灵机记性在脑者,因饮食生气血,长肌肉;精汁之清者,化而为髓,由脊髓上行入脑,名曰脑髓;两耳通脑,所听之声归脑;两目系如线长于脑,所见之物归脑;鼻通与脑,所闻香臭归于脑;小儿周岁脑渐生,舌能言一二字。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原始反终,故知死生之说,精气为物,游魂为变,是故知鬼神之情状。


 

四、诸髓者皆属于脑:在脑的物元系统中,从眉心入内正中之处是天门,而入内一寸为明堂,再入深一寸为洞房,再入一寸相当于脑组织中央之处为泥丸。泥丸内有九穴,泥丸又称之为上丹田,方圆一寸二分,虚开一窍,一窍乃藏神之所,大脑中的物元结构,又名为人体的弥罗天,又名纯阳天宫,九窍中间一穴,形为雉子,状似昆仑山,佛学称其为须弥山。

       舌内有金锁关,与舌相对,又名洗鹊桥,舌下有四窍,两窍通心为液,两窍通肾为气,鼻下的人中穴,与金锁关相对,其间有督脉,乃是人之根本。脑中的体元极多,列如泥丸内即含九真,元明真人,泥丸夫人就是其中的代表性体元。


 

五、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而为之精,精之窠为眼,骨之精为瞳子,筋之精为黑眼,血之精为络,其窠之气、之精为白眼,肌肉之精为约束,裹擷筋、骨、血、气之精,而与脉并为系,上属于脑,后出于项中,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胫酸眩冒,目无所见,懈怠安卧。上气不足,脑为之不 瞒,耳为之若鸣,头为之若倾,目为之眩。

 
 

六、八脉道:

      1.督脉——任脉
      2.阳跻——阴跻
      3.阳维——阴维
      4.冲脉——带脉
      5.在气足、经畅、光生为开启八脉道,创造了先天物源质元基础,完成开八脉复先天组织结构。


 

七、七丹窍:

        1.分四线三窍(点为原始物质,线是基础物质)
        2.四线:网脉线、之脉线(双螺旋丹脉线)、内丹脉线、外丹脉线。
        3.三窍:天脉窍、理脉窍、混沌窍。
 

 

八、四海:脑为髓海,膻中为气海,胃为水谷之海,冲脉为十二经之海(血海)。

九、经络:

       1.运行气血(水谷之气转代为营气卫气,而后转化成血液)。
       2.协调阴阳(内外、上下、左右、前后、脏腑、表里、七窍、五官、皮肉、筋骨、协调一致。
       3.抗御病邪(以滋奇邪,以通营卫,此皆卫气之所留止,邪气之所客,针石缘而去之)。
       4.反应症候(实症:红、肿、热、痛。虚症:麻木不仁、肌肤萎软、动能减退,阳虚则寒,阴虚则亢)
       5.传导感应(审子调气,明于经隧,明堂、洞房、泥丸,泥丸百节皆有神)。
       6.调整虚实(激发经络本身和玄元质性神气的功能,泻其有余,补其不足,阴阳平复实现调整虚实目的)
       7.体元通道(邻邦相望,鸡狗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经脉具有体元走廊的功能)。


 

十、身体喻树之根、叶、蒂:

       1.至阴、厉兑、窍阴、隐白、涌泉、大敦等井穴为根;
       2.劳宫、涌泉、手指、足趾末端,百会、会阴为叶;
       3.天目(印堂)、鼻尖(素髎)、承浆、膻中、神阙、石门为根蒂。


 

十一、灵枢经脉论:

       1.人始生,先成精,精成而脑髓生。骨为干,脉为营,筋为刚,肉为墙,皮肤坚而毛发长。而后,谷入于胃,脉道以通,血气乃行。经脉者,所以决生死,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行气血而营阴阳。
       2.脉度:经脉为里,支而横者为络,络之别者为孙。
       3.手之三阴,从藏走手,手之三阳,从手走头;
       4.足之三阳,从头走足,足之三阴,从足走腹;
       5.手三阴经——胸腔,足三阴经——腹腔,
       6.手三阳经——头颅,足三阳经——头颅
 

 

十二、五行脉象:

      1.五行相生:生我者母,我生者子;
      2.五行相克:克我者敌,我克者友;
      3.如果母脉与白脉,脉象盛者是为上下吉;
      4.如果友脉盛,有如朋友多了会生财;
      5.如果子脉盛,有如子女多了,家长就有权威;
      6.如果敌脉盛,有如仇人来了要报仇雪恨,疾病非死则难治。


 

十三、良医必读:

        1.良医者:应该治病利人,敢于承担责任,不辞艰劳,不畏流言,了然于胸,运用自如。
        2.庸医者:没有严师传授,却来滥竽充数,没有人尊敬,也没有人拥戴。或不学典籍,不懂理论;或不能正确判断病情,也不能对症治疗;或不懂切脉,不观察二便;或不懂治疗方法;或不懂正确饮食起居;或不懂调理,只知泻下疗法;或不懂得外治法,就像没有武器的英雄;或不懂针灸放血者,犹如贼无内应功亏一篑。


 

十四、病因病缘:

        1.多食味苦,性轻或粗糙的食物,或房事过度,少食不眠,空腹劳动,或失血过多,暴泻暴吐,常冒风寒,或长期悲伤哭泣,忧虑过度,或饮食过快,又缺乏营养,或极力忍住大小便,而便秘时又用力挣扎等,这些小毛病在体内慢慢积蓄,一旦遇到外缘,就会猛然爆发。
        2.病象共分而种:病人脉虚,犹如皮囊,小便如清水,容易引发咳嗽。气虚乏力,如踩云端,头脑晕眩,耳鸣嘈杂,舌红干燥,口涩畏寒战窠,身上痛处不定,酸软懒动,想动困难,如有物捆绑身,不暖和总觉有寒风往里钻,全身关节疼痛如裂,失眠常打呵欠,易怒;或风症,诸穴按之则痛;或干呕,早晨起床时多痰,常常不觉饥饱,常有肠鸣声,饥饿时胃脘作痛,身曲如弓,喜吹呻吟,健忘,目光呆滞,呼吸困难,颈部后屈,胸部外突如龟,颈项短缩,头部后仰,磨牙作响,口吐唾沫,头痛面痛,喑哑,两肋刺痛,口舌迟钝,肿胀内浮等。
 

 

十五、皮之十二分部:

        1.皮者脉之部也,邪客于皮则腠理开,开则邪客于络脉,络脉满则注于经脉,经脉则入舍于腑臓也,故皮者有分部,不与而生大病。
        2.《皮肉、气血、筋骨》,色起两眉薄泽者,病在皮;唇色青黄赤白黑者,病在肌肉;营气濡然者,病在血气;目色青黄赤白黑者,病在筋;耳焦枯受尘垢者,病在骨。皮有部,肉有柱,血气有输,骨有属。皮之部输于四末内之柱,在臂胫诸阳分肉之间,与足少阴分间;血气之输,输于诸络,气血留居,则盛而起,筋部无阴无阳,无左无右,候病所在,骨之属者骨空,之所以受益而益脑髓者也。
        3.肺合大肠,皮厚者大肠厚,皮薄者大肠薄,皮肉不相离者大肠结。
        4.心合小肠,心应脉,皮厚者小肠厚,皮厚者脉厚,皮薄者脉薄,皮薄者脉冲小者,诸阳经脉皆多纡曲者,小肠结,脾应肉,肉䐃坚大者胃厚。
        5.肝应爪,爪厚色黄者,胆厚;爪薄色口者,胆薄;爪坚色青者,胆急;爪濡色赤者,胆缓;爪直色白无肉者,胆直;爪恶色,黑色纹者,胆实。
肾应骨,密理厚皮者三焦膀胱厚;粗理薄皮者,三焦膀胱薄;疏腠理者三焦膀胱缓;皮急而无毫毛者,三焦膀胱急。视其外应,以知其内脏,则知所病矣。
病人大肉已落,当不可救药,盖以周身肌肉,瘦削殆尽也。余每以两手大指次指后,验大肉之落与不落,以断病人之生死,百不失一。病人虽骨瘦如柴,验其大指次指之后,无肉隆起而反见平陷者,病不治矣。


 

十六、荣气营气之区别:

        1.荣者水谷之精气也,和调于五脏,洒陈于六腑,乃能入于脉中,能化生血液。营气出于焦脾胃,按着十二经脉的流注次序,始注于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阴肾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足厥阴肝经,最后又传注于手太阴肺经。
        2.另一分支从肝别出,至额循颠,行于任督二脉,再进入缺盆,而后下注于肺中,复出于手太阴肺经,构成了营气的任督循行,形成了营气在十四经的流注次序,如此自上而下,又自下而上,出阴入阳,又出阳入阴,相互逆顺,如环无端。


 
十七、中医尺肤诊断学:尺肤、掌指、爪甲、骨脉、筋、肉、腠理  、皮毛为诊断对象,综合地多层次,最大限度地获取人体反映于外的生理病理信息。
大骨枯槁,大肉陷下:
      1.损损于皮毛,皮聚而毛落;
      2.损损于血脉,血脉虚少,不能荣于五脏六腑;
      3.损损于肌肉,肌肉消瘦,饮食不为肌肤;
      4.损损于筋,筋缓不能自收持;
      5.损损于骨,骨瘘不能起于床,骨瘘而能起于床者死,皮聚而毛落者死。
      6.大小征强弱,浮沉辨表里,坚软识盛衰,厚薄论虚实,拘急结节定病位。
      7.色脉形肉不得相失,能合脉色可以万全。
      8.大小浮沉,坚软厚薄,拘急结节是尺、肤、掌、指、骨、脉、络、筋、肉、皮,表现于体表的十种主要形态。


 

十八、五脏汗出:

        1.饮食饱甚汗出于胃,惊而夺精汗出于心,恃重远行汗出于肾,病走恐惧汗出于肝,摇体劳苦汗出于脾。
        2.百病之始,必先生于皮毛,邪中之则腠理开,开则入客于络脉,留而不去,传入于经,传入于腑,禀于肠胃,则络脉盛,色变其入客于经也,则感虚乃陷下,其留于筋骨之间,寒多则筋挛骨痛,热多则筋驰骨消,肉烁睏破毛直而败。


                                                 中医处.上海站
                                                                2023.10.26


 

标签:

发表评论 (已有 条评论)